9月3日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然而,日本國內沒有舉行紀念活動,媒體主要版面均未涉及這一內容。中國日本問題專家認為,日本政界右翼人士否認侵略歷史的觀念根深蒂固,必須予以法理上的分析和針鋒相對的批駁。
回避報道
《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等報紙3日頭版內容包括日本千葉縣遭龍卷風重創,日美將在敘利亞問題上加強合作,福島核電站將興建凍土壁。
只有共同社、《讀賣新聞》援引新華社消息,報道了中國外交部要求日本在抗戰紀念日正視歷史。全日本新聞網援引《人民日報》社論說,沒有中國抗戰,就不可能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前一天,即9月2日,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報道俄羅斯遠東地區紀念活動。但篇幅短小、位置不顯眼,也沒有談及日本國內反應。
相比之下,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詔書日,即“8·15”前后,活動和報道層出不窮。事實上,日本一直努力淡化戰敗概念,將“8·15”稱為“終戰日”。報道集中在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紀念日上,故意刻畫日本受害者形象。對于國際社會認可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日本媒體覺得不光彩,不愿多加報道,許多民眾甚至不知道這一天。
歷史教育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4日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智囊”的思想仍停留在冷戰時期或軍國主義時期,他們根本不懂什么是戰后秩序,對東京審判、《波茨坦公告》采取無視甚至推翻的態度。
談及安倍和一些日本右翼政客否認侵略歷史的言論,劉江永說:“一些在臺上看似‘失言’的表態,實際上是他臺下經常使用的口頭禪。例如‘侵略定義未定論’,這些是安倍在20-30歲時所受的教育,右翼勢力在法律上的熏陶。他一直這樣認為。”
今年4月,安倍在國會參議院答辯時稱,“侵略”的定義在學術界乃至國際上都沒有定論,取決于看待這個問題是哪一方。此言一出,立即受到遭日本侵略的亞洲鄰國強烈譴責。
與劉江永的觀點類似,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3日在東京接受采訪時表示,日本歷史教育也存在問題,高三學生普遍對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近現代史學習不足,日本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勸日反省
傅高義還就如何改善中日關系提出看法。他說,日本要做的是,誠懇面對、反省歷史。中國媒體則要更全面地報道日本全貌,不要放大日本右翼的聲音。
劉江永說,日本右翼人士的觀念根深蒂固,如果在法理上的分析不到位,缺乏針鋒相對的批駁,只是簡單的高層會晤或談判過程中呼吁日本正確對待歷史,那就是“對牛彈琴”。
針對安倍是否于今年10月靖國神社秋大祭之際前往參拜,傅高義判斷,可能性有,但比較小。“如果安倍參拜,中日關系可能更加惡化。美國將繼續勸告日本不要把與中、韓的關系搞僵”。
傅高義此前還曾建議日本把甲級戰犯牌位從靖國神社移出,并對靖國神社內歷史博物館“游就館”的不公正展示進行修改。(史先振 朱超)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