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9日15:43 來源:新華網
漢詩這種藝術形式古時同中國文化一起傳入日本后,日本也開始創作漢詩。近年來,漢詩在日本又悄然升溫。學習創作的人不斷增加,其中包括不少年輕人。 |
漢詩這種藝術形式古時同中國文化一起傳入日本后,日本也開始創作漢詩。近年來,漢詩在日本又悄然升溫。學習創作的人不斷增加,其中包括不少年輕人。
“詩”在日本曾長期單指漢詩。在歷史上,江戶時代到明治初期,是日本漢詩創作的高峰,涌現出大批詩人。據《東京新聞》日前報道,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又開始嘗試創作漢詩。除閑暇時間較多的退休老人,不少年輕人也參與進來。互聯網上學習漢詩的網站也很受歡迎。
今年66歲的香取和之創作漢詩已有兩年了。退休前他在一家大型制造公司從事管理工作,那時他就從中國古詩中感悟人生。當時,他在一本書上讀到唐代名臣魏征所做《述懷》中“人生感意氣”一句,深受感動。香取和之說自己能頂住管理職位的巨大壓力,也是這首詩的功勞,所以現在自己也想創作能鼓舞人心的漢詩。
退休后,香取和之到家附近的漢詩教室開始學習,“希望用漢詩表達‘大丈夫之志’”。如今,他每月平均創作2到3首漢詩,還常與同好切磋交流。
家住東京都大田區的醫師上野逸生也已過花甲之年。他說:“一過60歲,就變得愛回顧人生了。”在上野逸生看來,與混合著漢字和假名的和歌與俳句相比,僅由漢字組成的漢詩讓人感覺更緊湊,仿佛更能讓晚年的自己振奮起來。
他創作了一首名叫《還歷》的漢詩:“晴空一碧蕣花(木槿花)鮮,盡日搖香金木前。幾度春秋迎還歷,蟲聲地滿故人邊。”詩的大意是,不知不覺已到還歷之年(花甲之年),舊友那邊現在也已到秋天了吧。曾幾何時在故鄉一起度過的青春歲月還歷歷在目。
34歲的千葉縣居民田沼裕樹則說:“如果能為后世留下自己的詩,哪怕只有一首,也是幸運的。”他從大學四年級起便開始創作漢詩,如今已有十幾年。平日一些不經意間的情感、在生活中浮現出的字句,他都想以漢詩的形式記錄下來。
“田夫所望是平凡,碌碌偷生不可讒。綠酒香濃勝少醉,南瓜味美得能饞。”這是他與家人一起進餐、喜迎冬至時創作的詩。
如今,由漢詩愛好者創辦的“全日本漢詩聯盟”(全漢詩聯)的會員已經由2003年設立初期的約600人,增加到如今的約1800人。“全漢詩聯”常務理事窪寺啟指出:“以前曾有危機感,認為漢詩創作文化會斷絕,不過狀況已經改變。各地都有地區的漢詩聯盟,學習漢詩的場所也不斷增加。”
此外,互聯網的出現也為漢詩的復興助了一臂之力。“全漢詩聯”理事鈴木淳次在1998年開設了免費漢詩網站“桐山堂”,每年都收到300多首漢詩投稿。鈴木淳次會仔細指出作品的優劣之處,鼓勵投稿者繼續創作。近年來還不斷有新的漢詩參考書出版,例如解說漢詩中常用漢字音調的《平仄字典》和能查閱漢詩中二字慣用詞的《漢詩詩語詞典》等。
在漢詩創作中,還出現了結合時事話題創作的新漢詩。比如一名家住巖手縣釜石市的男士,在自家被東日本大地震帶來的海嘯卷走后,創作了一首漢詩描述與家人逃難的場景:“突如搖撼破春天,逆浪蹴巖吞萬船。此地襲來非一再,追思慘事淚潺潺。”
自己也從事漢詩創作的明治大學加藤徹教授指出,漢詩創作猶如打麻將,掌握規則并不難,但有所心得并不易。漢詩也是構思和歌與俳句的基礎,因此漢詩創作也是進一步深入理解日本文學的途徑之一。(藍建中 胡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