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5日08:22 來源:人民日報
日本財務省14日公布2013年11月份國際收支初值顯示,日本與海外的經常項目收支出現5928億日元(約合347.4億元人民幣)赤字。該數字創下198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歷史新高。這是日本連續兩個月出現經常項目赤字。 |
日本財務省14日公布2013年11月份國際收支初值顯示,日本與海外的經常項目收支出現5928億日元(約合347.4億元人民幣)赤字。該數字創下1985年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歷史新高。這是日本連續兩個月出現經常項目赤字。
在經常項目中,反映實物、服務交易情況的貿易逆差為1.2543萬億日元。出口額為5.6316萬億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6%。增加的出口主要是針對美國的汽車、澳大利亞的輕油和中國生產飲料瓶的原料等。進口額為6.885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22.1%,增加的進口為原油、液化天然氣。日本企業海外投資所得的分紅及利息收入的順差為9002億日元,同比增長0.8%。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4日報道,部分受到該“疲弱經濟數據”的影響,日本股市14日迎來去年8月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日經225指數當日收盤重挫3.1%,報15422.40點。該指數今年以來已經下跌了5.3%。
自2011年3月以來,日本已經連續33個月出現貿易赤字,且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日元貶值導致的進口燃料價格上漲,是造成貿易赤字的主要原因。日元兌美元日前的平均匯率水平約為100.03,比去年同期下跌了23.7%。在過去的12個月中(截至2013年11月),日本貿易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萬億日元,其中燃料進口增加部分為2.9萬億日元,占了赤字增加額的2/3。日本大學教授水野和夫表示,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在2012年以前是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高企,之后是日元貶值。
貨幣寬松是“安倍經濟學”最猛的一劑藥。截至2013年底,日本央行共投放基礎貨幣(資金供應余額)201.8萬億日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5.8%,再創歷史新高。日本央行從金融機構購買國債,并通過支付價款使流入市場的貨幣量增加。通脹預期推高了以證券為代表的資產價格,加上今年4月消費稅稅率提高帶來的住房、汽車等個人消費“末班車”效應,日本經濟景氣數據最近數月有所上升。但是,通脹預期能否真正轉化為投資動力仍是未知數。數據顯示,央行釋出的大部分貨幣并未流入企業和個人手中,而是停留在金融機構在央行開設的準備金賬戶中。截至去年12月底,金融機構存在央行的準備金賬戶存款約有107萬億日元,約為上年同期的2.3倍。而企業設備投資等反映實體經濟情況的數據仍未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水平。
水野和夫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日元貶值政策對擺脫通縮的作用。日元貶值壓低了出口產品價格,推高了進口產品價格,表明體現競爭力優勢的交易條件正在惡化。“安倍經濟學”實施一年,日本實際國內總收入(GDI)減少,家庭購買力下降。2013年7月—9月,日本勞動者收入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0.3%。
SMBC日興證券經濟分析師肖敏捷告訴本報記者,由于日本企業在海外現地生產比例越來越高,日元貶值對促進出口已經沒有太大作用。隨著美國經濟和就業數據好轉,勢必在今年加快退出量化寬松的步伐,開始加息,這將導致日元進一步貶值。日元貶值對實體經濟和家庭消費的“負作用”將急劇顯現,這是日本政府今年要面對的“兩難課題”。此外,“安倍經濟學”必須解決消費稅稅率提高后內需萎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