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8日13: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應加緊戰略性資源保護的相關戰略部署研究;另一方面,面對國外對我國資源產品的“主動出擊”,我國也應該積極制定“反制措施”,對美國的原油或者天然氣等出口也可以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提起訴訟,利用WTO的規則來合理合法地謀求我們的利益。 |
稀土官司凸顯西方“規則歧視”
北京時間3月26日晚9時,世貿組織公布了有關“美國、歐盟、日本訴中國稀土、鎢、鉬相關產品出口管理措施案”的專家組報告,給出了對于本案的初裁結果,認為,中國對稀土等產品實施出口稅和出口配額限制違反WTO框架規定。有關專家表示,此項裁決的合理性有待商榷,實際上相當于強迫中國放棄出口限制手段,轉而選擇成本較高、效率較低的其他方式保護本國的資源和環境,而在同時,又對有著全世界出口管制體系最嚴密的美歐自身所實行的類似政策視而不見。只約束別國,不約束自己。專家指出,盡管中國不能拒絕執行,但仍可尋找變通規避之道,打破西方的“規則歧視”。
資源出口管制面臨沖擊
2012年3月,美日歐將中國稀土、鎢、鉬相關產品的出口關稅、出口配額及出口配額管理和分配措施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雙方磋商無果,WTO于同年7月成立專家組作為該案裁決機構。根據商務部消息,今年3月26日, WTO此案的專家組報告,裁定中方涉案產品的出口管理措施違規。
根據專家組的初裁報告顯示,專家組認可中方對稀土、鎢、鉬采取的綜合性資源與環境保護措施,駁回了歐盟關于申請鉬出口配額企業的“出口實績”要求歧視外國企業的主張;但裁定中方涉案產品的出口關稅、出口配額以及出口配額管理和分配措施不符合有關世貿規則和中方加入WTO的承諾。
事實上,這項結果并不令人驚訝。此前的原材料爭端案中,WTO已經裁決我國取消九種原材料出口配額限制。專家認為,繼九種原材料案之后,我國稀土等產品出口限制再度被裁違規,給了歐美日等國極大的利好,以此為切入口,我國的戰略資源出口管理制度可能將面臨沖擊。
“三四個月后,稀土案還將迎來二審,即終裁。我們正在認真評估,以決定是否上訴。”商務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楊國華說。
開采稀土環境遭破壞
據報道,中國2010年將稀土出口配額削減了40%,此舉導致消費稀土金屬的發達經濟體和有關產業出現恐慌。稀土在太陽能面板、電動汽車電池和智能手機等大量高科技產品中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工業維生素”的稱號。2014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額為15110噸,比去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額減少2.5%。
專家指出,稀土資源盡管重要,但其開發會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負擔。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采取“封而不采”的保護措施,向他國購買稀土。中國長期廉價承擔世界稀土九成以上的供應。為了避免資源的無序出口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所采取的出口配額措施,讓習慣了價格低廉的中國資源的西方國家大為不滿,選擇性地忽略了無序的稀土開采對中國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
根據《2014年出口許可證管理貨物目錄》,目前我國實行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的貨物有22種,此前的原材料爭端案的裁決已使我國取消了對九種原材料的出口配額措施,如果此次稀土案中涉及的相關有色金屬再取消配額管理的話,那么我國有色金屬領域無疑將告別“配額時代”,以后我們發現其他珍稀卻被無序出口的資源恐怕也難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保護。
“即使稀土案塵埃落定,后面還會有其他戰略性資源的博弈。因此中國必須在戰略層面做好準備,也要對當前國內可能‘授人以柄’的相關措施進行反思。”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說。
積極制定“反制措施”
楊國華指出,在此次專家組報告中,是認可了我國保護環境資源的初衷,但認為我們用錯了方法,不應在出口環節限制出口,但是可以在生產環節限制開采。
“我國正在探索建立符合WTO規則的規范制度來保護稀土等戰略資源,比如采取總量開采限制,或者資源稅的方式來管理資源類產品的出口。”楊國華說。
早在這次風暴到來之前,中國已經將稀土上升到國家戰略儲備高度,針對開采亂象和產業積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治稀土“黑產業”鏈條,一些不符合環保和產業政策的稀土開采和生產企業相繼停產整頓。“中國應加大稀土行業的整合力度,同時加強環保執法力度,進一步推進資源的有效管理及可持續利用。”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表示。
與此同時,面對西方的制裁,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理事何偉文說,一方面,我國應加緊戰略性資源保護的相關戰略部署研究;另一方面,面對國外對我國資源產品的“主動出擊”,我國也應該積極制定“反制措施”,對美國的原油或者天然氣等出口也可以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提起訴訟,利用WTO的規則來合理合法地謀求我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