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號稱日本“液晶之父”的夏普公司被臺灣鴻海集團收購后,近日東芝公司又爆出巨虧49億美元,公司首次公開表示業務或難以為繼。回溯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而2016年跌到只有52家,日立公司則跌到了79位,其他前述公司都跌出100位以外。
日本進入少子超高齡化和經濟低增長時代,中韓等國在科技領域對日本奮力趕超,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日本科技實力的相對地位確實在不斷下降。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日本科技“真的不行了”。然而,我們應客觀地認識日本科技發展與創新的真實水平,看看日本科技有哪些“還行”之處:
第一,以民間企業為主導的全國研發經費比較高。近年日本研發經費總額僅次于美國和中國居世界第三位;研發經費總額占GDP的比例居世界首位,高達3.56%;科研經費總額的80%以上為民間企業的經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加大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迄今日本諾貝爾獲獎者達23人,2000年以來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者達17人,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第二,創新企業多。據“湯姆森路透”評選的《2016年全球企業百強》排名中,日本創新企業為34家,少于美國的39家居第二。當然,創新企業數量并不代表整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第一至第四位分別是瑞士、瑞典、英國和美國,日本為第16名,中國第一次進入前25名。目前日本在“退出”家電等傳統產業領域的同時,正積極轉向發展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療、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物聯網、環境保護、資源再利用等新興科技領域。
第三,擁有一技之長的中小企業形成集群。日本擁有大批幾十年如一日地鉆研、磨其“一技之長”的中小企業,并形成若干個中小企業集群,為大企業和高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其中不少中小企業擁有所謂“獨家技術”,被學者稱為“日本的國寶”。而很多中小企業之所以擁有令人稱羨的一技之長,與企業的“壽命”有關。據統計,全世界創業超過200年的企業中,日本企業占了近半;創業超過100年的日本企業達2.6萬家。顯然,企業的壽命越長,就越有時間磨練和形成自己的技術特長,越有時間培養和訓練員工的工匠精神。
第四,技術貿易順差大,專利申請量多質高。技術貿易是把握企業技術力與產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2015年日本的技術出口達3.9萬億日元,技術進口為6000億日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5年公布的報告顯示,1995年以來在機器人工學領域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10家公司中有8家是日本企業。此外,日本在高技術零部件方面也有技術優勢。
可以看出,日本仍然是值得我們與之開展合作和交流的科技先進國家。筆者認為,如果日本能丟掉政治上的小心眼,其科技力量完全可以間接或直接地對“一帶一路”建設發揮重要作用。(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日本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