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3日13: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長篇小說《水死》中文版發布會日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水死》被譽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2009年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廣泛關注。 |
(資料圖) |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長篇小說《水死》中文版發布會日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水死》被譽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2009年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小說最初的寫作想法來自大江因隨筆《沖繩札記》被日本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的經歷,《沖繩札記》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不久駐守沖繩的日軍強令當地民眾集體自殺的慘劇。大江在法庭答辯時腦子里在構思這樣一個主人公,站在被告席上時會怎么為自己辯護。《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親為原型,切實反映出二戰前后不同時期的時代精神。
莫言為《水死》中文版寫了腰封,他寫道:“讀大江先生新作《水死》,讓我想起屈原《離騷》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家閻連科認為這部小說很難讀,書中故事很簡單,但結構非常復雜。這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圖書館式寫作”方式,可以看出大江非常博學,戲劇等很多東西都融入其中。大江在拿諾貝爾文學獎后比獲獎之前寫得更多,這種現象非常罕見。
本書的翻譯者許金龍認為,大江的《水死》再度為其小說創作的互文體系增添了新的結構樣式。大江借助《水死》對自己的精神史進行解剖,認為日本社會種種危險征兆的根源皆在于絕對天皇制社會倫理,呼吁人們奮起斬殺存留于諸多日本人精神底層的絕對天皇制社會倫理這個龐大無比、無處不在的王,迎接將給日本帶來和平與安詳的民主主義這個新王。這是大江健三郎對魯迅“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等相關論述的最新解讀成果,表現了作者在絕望之中尋找希望的精神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