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08: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無論怎樣,防空識別區之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硬仗,中國既然邁出了第一步,就應當堅定走下去。 |
資料圖:東海防空識別區示意圖
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至今滿一個月,境外華文媒體分析稱,中國最終將贏得東海戰略方向主動,待時機成熟,美日將不得不直面現實,協商談判,中國從而贏得戰略主動的更大機遇。面對這場博弈,中國應全方位開動外交馬達。如何“中游擊水,浪遏飛舟”?這是中國在大國崛起道路上,必須好好學習的一課。
香港《大公報》23日文章稱,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設,不僅是“劃了一個圈”,增加了預警監視空間,贏得主動。更重要在于,對外宣示了美日等國長期以來利用冷戰思維、強權政治理念所劃設的單向防空識別區被徹底打破。
文章稱,中國最終將贏得東海戰略方向的主動,加快改變原本在釣魚島問題上長期僵持的狀態;還表明在東海方向上已不再僅限于海上艦艇的平面獨立行動,開始增添海上空中方面各種飛機的相互配合,成為立體的聯合舉動。待時機成熟,美日將不得不直面現實,協商談判,從而贏得戰略主動的更大機遇。
同時,“遼寧”艦戰斗群揮師南下,引得美日及其盟友神經高度緊繃。實際上,新組建的航母戰斗群航經東海,再穿臺灣海峽進入南海,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進行跨海區遠海訓練。無疑,美日“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海空行動也提供了一個“免費”演練對象及相關課目的絕佳機會。
文章表示,作為組合拳一部分的“遼寧”艦戰斗群南下之舉,正是通過在南海戰略方向上有力亮相來展示的。這次航母戰斗群的南下與“東海防空識別區劃設”的行動,可謂“一南一東、一海一空、彼此策應、相得益彰”。
拜登亞洲行并非一勞永逸
臺灣《中央日報》23日文章稱,在暫緩中日緊張關系上,拜登此前亞洲行的確達到若干效果,美國在防空別區議題上刻意保持低姿態后,中方態度亦不再強硬。但在東海議題上,美國外交上慣用之兩手策略卻也表露無遺。別忘了美國是釣魚島問題的始作俑者。
因此,拜登來訪暫時讓東海恢復平靜,但私底下東海情勢仍暗潮洶涌,中、日歷史傷痕不可能因拜登一次來訪就消弭殆盡,而中美嫌隙也不可能一夜間消失,特別是為因應大陸崛起,奧巴馬2009年3月上任后,將美國外交政策主軸定調為“重返亞洲”,防堵中國大陸意味相當明顯。
文章表示,在大陸崛起的情況下,美國將維持與大陸的競合關系,一方面美國不愿見到中方在國際政治上成為超強,但經濟上又必須依賴中方,與之維持良好關系;另一方面,中方深知本身實力目前不足以挑戰美國超強獨霸的地位。因此在良善競爭態勢下,雙方唯有合作,才能互蒙其利。
安倍瞄準中國 幕后玩家若隱若現
香港《明報》23日文章指,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外交和國防兩條戰線動作頻仍,連串都是沖著中國而來,先是日本與東盟在東京舉行峰會,發表聯合聲明“確保飛行自由”,雖然聲明沒有提到中國最近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但針對中國已是不言而喻。另一就是安倍內閣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提出三個方向,包括加強與東盟及韓國、澳洲的戰略合作關系,以至有意修改一直是禁區的武器出口政策,做法兼具圍堵及備戰意味。
文章指出,東海防空識別區在美日兩國多番表示不滿之下成立快一個月,至今客觀上既成事實,北京不可能收回,美日心里也會作如是觀。
文章稱,若是人們把一連串外交角力接連來看,便很清楚看出之間有極其緊密的聯系,日本的動作隨著美國指揮棒變化調整,予人互相配合的觀感:美國身影若隱若現,既要牽制中國,但又不欲令中國感到美國在為日本撐腰,這種掩耳盜鈴做法不見得高明,尤其是在日本的野心愈來愈大的當下。
文章還稱,日本要組建東盟統一戰線,就必須有所表示,這在安倍內閣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可以看到。這份3個部分的戰略大綱,除了日本建構奪島部隊以及斥巨資購買更多美國軍事裝備,其中有一條是日本可能修改以往禁止輸出武器的3原則。這一點是整份大綱的核心。
文章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日不可能在中短期內修好。尤其這不僅是中日紛爭,更重要的是,美國的黑影正把這種關系推向難以修補的地步。
中國應全方位開動外交馬達
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文章表示,面對這場可能的博弈,中國應當全方位的開動外交馬達,一方面主動的去爭取盡可能多的國家的支持,為自己在國際輿論聲勢上取得優勢;另一方面,對一些態度搖擺或堅決反對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的國家,中國也應當讓它們充分明白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合法權益的決心,以及挑戰中國國家利益可能帶來的風險。
無論怎樣,防空識別區之爭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硬仗,中國既然邁出了第一步,就應當堅定走下去。如何“中游擊水,浪遏飛舟”?這是中國在大國崛起道路上,必須好好學習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