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4日11:58 來源:新華網
高峰的背后往往都是懸崖,對于季環比年率這種數據最是如此。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季環比年率收縮6.78%。 |
高峰的背后往往都是懸崖,對于季環比年率這種數據最是如此。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日本實際GDP季環比年率收縮6.78%。雖然4月消費稅調降前居民的突擊消費對數據異常波動提供了一定的解釋,但單季6.78%的收縮還是猶如一盆冷水,不僅迎頭撲滅了2014年日本經濟加速復蘇的預期熱火,也讓廣受關注的安倍經濟學初露敗象。
從經濟分析角度看,6.78%的單季收縮有其特殊的成因;不過,結合社會心理學來分析,表象羸弱的數據依舊能夠對安倍經濟學造成致命打擊。因為非專業的日本民眾并不能全面了解數據形成的全部內涵,而GDP大幅度負增長帶來的心理效應對安倍經濟學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安倍經濟學出爐之際,IMF就曾給過一個恰當的評語:“日本經濟正在獨自探索前行之路!比毡窘洕莫毺刂幵谟,在其他主要國家謀求短期危機后的經濟復蘇之際,安倍的任務卻是將日本經濟拽離畸形的長期通縮模式,激發出在“失落的十年”中蘊蓄的長期發展潛能。
短期復蘇可以通過刺激性政策來謀求,但激活長期動力卻需要更多的手段。因此,安倍經濟學的核心,并不僅限于“日元貶值+擴大支出+激勵通脹”的三位一體,還高度體現在“安倍心理學”。安倍經濟學能否獲得成功,關鍵在于安倍政策的預期引導、心理暗示和情景營造能否有效借由從眾、說服、信念和傳染等社會心理學通道打破路徑依賴形成的慣性,并激發日本經濟長期蟄伏所蘊藏的潛能。
原因在于兩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安倍經濟學的重中之重是治理通縮,而從通脹形成的三大要素看,突破心理層面的障礙是當務之急。從日本1960-2012年的經濟歷史看,通貨緊縮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在于抬升了實際利率,進而導致金融和經濟的活躍度大幅下降。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年均經濟增速高達10.44%和4.11%,同期實際利率均值僅為2.28%和-1.5%;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以來,日本貸款利率雖然明顯下降,但實際利率依舊高達3.74%和3.19%,導致經濟增速降至1.47%和0.78%。再看現在,盡管截至2014年6月,日本主要銀行長期貸款利率降至1.2%,低于危機以來平均的1.69%和歷史平均的2.08%,但只要通縮狀況未能根本改變,實際利率就難以下降并激活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