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09日09:01 來源:文匯報
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三人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
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三人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公布獲獎者時,正好趕在日本幾大電視臺播報新聞的時段,一時間各臺的新聞內容全部轉向獲獎消息。日本廣播協會(NHK)電視臺在晚9時的深度報道節目中對三位科學家進行了全方位報道。日本的主要報紙也在8日以頭版頭條加多個專版的組合方式,地毯式報道了這一消息。這是繼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2012年獲得醫學生理學獎后日本學者再捧諾獎,也是時隔六年來再度折桂物理學獎。
自1949年湯川秀樹獲得物理學獎以來,包括日裔學者在內,已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其中自2000年來多達14人。除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的文學獎和佐藤榮作的和平獎,日本人在自然科學領域共有十人獲得物理學獎、七人獲得化學獎和兩人獲得醫學生理學獎。日本人近年來在諾貝爾獎項上呈“井噴”式的獲獎速度,不能不讓人認真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政府企業愿為科研高投入
從日本近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來看,相應的政策措施和財力投入,為日本人沖擊科學技術的世界最高峰提供了有力保障。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就提出了“科學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目標及配套的政策措施。
在創新方面,日本既重視集體創新,強調團隊精神與合作,也開始逐漸重視個人創新,特別強調培養年輕人的創新精神,尊重他們的創新設想。日本的科研人員數量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在財力投入方面,雖然近幾年經濟連續不景氣,但科技領域的預算不降反升。近幾年日本的科研經費也一直維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以上,比率居世界發達國家首位。此外,日本企業也非常重視技術研發,據報道,日本一些企業在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甚至會高達公司利潤的三成左右。充足的后勤保障令日本學界能在基礎研究方面獲得巨大進展,在理論物理、生物技術、信息通信等方面都屬于頂尖,在納米和新材料研究等領域也位于世界前列,并參與了國際空間站和人類基因組等重大國際合作科研計劃。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又出臺了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年10月日本科學家野依良志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認為日本政府的這一目標純屬“狂妄之言”。隨著近年來日本學者接連拿下諾獎,日本政府對實現“50年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更是躊躇滿志。
鼓勵引導孩子走上科學之路
日本方面也非常重視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素養,對青少年的好奇心予以正確的鼓勵和引導,鼓勵他們日后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
日本自1957年開始就創辦了學生科學獎,鼓勵和引導青少年學生去探索研究。2002年這一獎項從民間轉為由制定日本科技政策的國家機構——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負責主辦。學生科學獎的獎金也大幅增加,最優秀的“內閣總理大臣獎”從5萬日元上升到50萬日元。在日本,類似獎項更是多如牛毛,這些活動提高了日本青少年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興趣。2002年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
而日本科研人員“耐得住寂寞、坐得起冷板凳”的素質,也是不得不提的一個要素。2002年,76歲的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妻子說:“我的丈夫為此苦苦等候了15年。”用小柴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態度決定一切,科學研究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合作,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更是過著沒人知道他是誰的日子。同事們只知道,他每天8點前到島津制作所上班,風雨無阻。而今年的獲獎者赤崎勇,則以“吾道一以貫之”為座右銘,在經歷500余次失敗后終于獲得了成功。(本報駐東京記者 劉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