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4年的時候,我曾為此專欄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參加日語演講比賽吧!”。當時就提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自信,不好意思,害怕自尊心受挫”而不愿參加這類比賽。
然而四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深切地感到不愿參加演講、作文比賽的學生比例正大幅上升。我從一些在中國教日語的教師那里了解到,如今有意向參加日語演講比賽的學生人數急劇減少,主動報名參加作文大賽的也是寥寥無幾。作文大賽看似進行的如火如荼,其實大多數參賽作品都是老師們為了爭取團體獎這一榮譽,在課上或課下強制要求學生完成的。針對這一情況,我也詢問了幾所高校的大學生,發現與其說是大多數學生不愿意參加這類比賽,不如說是漠不關心。究其原因大多都是“本來對日語就不太感興趣”、“對這種比賽提不起勁”。這種情況在一些非外國語院校的綜合性大學及理工、財經類大學表現得尤為突出。我不禁想起艾列.維澤爾的一句話:“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
另外,學生對于留學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中國學生無論如何都想去日本留學,為了爭取為數不多的留學名額,拼命地學習。而現在,日本國立大學和有名的私立大學姑且不論,一些實力一般的私立大學即使有學費減免和獎學金,申請的名額也仍有空缺。這樣的情況并不只在我校發生,據說在其他高校也屢見不鮮。原來每年都會有學生因落選而無法留學哭著找我商量,如今這都成為歷史。許多有著二三十年教齡的資深中國教師也反映“學生的日語水平在逐年降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發展變化很快,豈止是十年一變,在我看來,說是五年如隔世也毫不夸張。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呢?
首先,我認為日語人才處于一個供過于求的狀態。赴日留學變得簡單,普通一般家庭的子女也可以輕松赴日留學。留學變成一個唾手可得的選擇,因此僅僅是“去日本留過學”含金量還不夠,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在哪留的學”。此外,2000年之后,日語專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各大高校涌現出來,500余所大學開設了相關專業,每年都向社會輸送大量日語人才,遠遠超過了市場的需求。
其次,市場對日語人才需求的減少以及人們對日語工作薪酬期待值的降低。英語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已成為世界通用語言,與之相比,日語僅在人口減少、經濟持續低迷的日本使用,日語人才的市場價值在大幅貶值。20年前,日本富裕中國貧弱,兩國經濟水平差距較大,留學十分困難,開設日語專業的中國大學也為數不多。與此同時,很多日企爭先恐后地進入中國市場。于是,就形成了一種社會共識“只要學習日語就能找到好工作”。
然而現在日企相繼撤離中國市場,留下的企業也實現了本地化,與日語人才相比,市場更需要法律、經濟、專業技術等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此外,從日企的現狀來看,即使招聘更多的日語人才,提供的薪資待遇與中國公司及其他國家的外企相比相對較低,今后上漲的可能性也不大。例如從中國市場的電器行業也可以看出,松下、索尼、日立、夏普、NEC等將逐漸被海爾、華為、小米等中國品牌取而代之。2017年,華為在日本招聘時,以 40萬日元的高薪招聘應屆畢業生,而日本企業大約在20萬日元,這在日本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似乎是日本持續貧困化、中國逐漸富強的一個縮影,令我感慨萬千。
除此之外,我們不得不提AI的發展。近年來,AI翻譯的精準度逐漸提高,已經超過日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平均水平,趕超碩士畢業生也只是時間問題,同聲傳譯無線耳機也處于研發當中。AI翻譯的精準度在加速提升,花費4年乃至6、7年時間去學習日語就顯得沒那么劃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