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1日09:44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 ? 2月27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個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在歐洲,針對德國納粹實施的民族滅絕性屠殺的暴行,在過去的猶太人集中營中建立了許多紀念設施,有名的如波蘭的奧斯維辛,在德國國內也有如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及柏林名為“恐怖地帶”的揭露納粹罪行的博物館等。這些設施引導人們思考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以及戰爭是如何發生的,歐洲以及德國是如何被引入災難深淵的。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奧斯維辛集中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戰爭”。這說明,人類社會記憶殘酷戰爭暴行的目的,不僅僅是關心歷史,同樣也關注未來。所以,中國設立公祭日的目的,當然是要記錄那一場毫無人性的屠殺,見證民族的深痛苦難;但設立公祭日并不是記憶仇恨,更重要的還要讓現實照進歷史。
在屠殺發生已將近80年后的今天,無論是當年的被害國的人們,還是當年的戰爭加害國的人們,都不期待僅僅看到傷痕遍布的世界,更需要的是建立面對傷痕的勇氣。只有正視歷史的傷痕,才能激發人們珍惜現實的美好。歷史與現實共存的世界才是最真實、最富有意義的世界。
戰后德國政治家對待戰爭責任的態度有目共睹,政治家的態度也深刻影響了德國社會與歷史教育,每年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的墓地都舉行的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也將必須編寫正確反思歷史教科書的原則寫入教育法,與法國共同編寫了歷史教科書。日本有覺悟的知識分子和進步力量也曾積極認真地反思導致軍國主義泛濫的日本社會的種種問題,曾提出知識分子是“悔恨的共同體”的口號,至今,以維護戰后日本和平憲法為目標的和平力量仍然在積極地努力中。但是,以安倍為代表的一些政治家,卻在國際社會表現出拒不承認侵略戰爭責任的負面形象,他們抱怨成為經濟大國的日本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從政治上的認可,對于不能成為政治大國耿耿于懷。把產生問題的原因歸咎于國際社會對日本戰爭責任的追究。設立公祭日則是對安倍為代表的日本右派政治家的回擊。(作者:步平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前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