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3日10: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新起點。69年過去了,抗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但歷史的記憶是不可磨滅的。 |
四、艱苦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在敵后戰場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在戰略防御階段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后戰場。當時,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八路軍、新四軍分屬全國抗戰的第二、第三、第五戰區戰斗序列,分別參加了各戰區防御作戰。同時,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廣泛發展抗日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5000萬以上。東北人民抗日斗爭出現新局面,各族青年踴躍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是相持階段的主戰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民主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在戰略上造成對日本重點占領的城市和交通線的反包圍態勢,形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從抗戰全局來看,構成了與正面戰場相對應,在戰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應的,獨立的廣大的敵后戰場。敵后戰場的發展壯大,抗擊著約60%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逐漸成為主戰場,減輕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壓力,成為促使國民黨抗戰到底的重要因素,為贏得全國抗日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抗戰的中堅力量。在戰略相持階段,特別是從1941年起,日軍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和抗日根據地作為主要進攻對象,實行反復“掃蕩”和“清鄉”,“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1942年,日軍在華北、華中有55萬余人,其中用于鞏固占領區的約有33.2萬人。到1942年,八路軍、新四軍由50萬人減為約40萬人。抗日根據地面積縮小,總人口由1億減少到5000萬以下。面對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在抗日根據地聚集起一支困不死、打不散、壓不垮的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承擔著對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從1943年起,敵后戰場逐步扭轉困難局面,在一些地區開展對日偽軍攻勢作戰,1944年開始局部反攻。到1945年春,全國已有18個解放區。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發展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于1945年8月開始全面反攻。由于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已處在解放區包圍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實際承擔起對日全面反攻的主要任務。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各解放區立即組織反攻大軍,陸續發起猛烈的全面反攻。從8月11日到9月2日,收復縣以上城市150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