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9日08:13 來源:文匯報
“安倍經濟學”推行一年多來,可謂高開低走,經濟增長率一路下滑。 |
“安倍經濟學”推行一年多來,可謂高開低走,經濟增長率一路下滑。盡管安倍執政伊始的2013年第一季度創下了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4.6%(折算為年增長率)的增幅。但是隨后經濟增速一路下滑,至第四季度跌為0.3%。進入2014年,日本第一季度因消費稅增稅引發了“突擊消費”現象,并實現了5.9%的經濟增長。但是,隨著4月1日消費稅增稅的實施,占日本GDP六成以上的個人消費開始減少,今年GDP實際增幅將再次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果然到了第二季度,實際GDP萎縮7.1%,創下2011年第一季度日本“3·11大地震”以來的最大跌幅。
有趣的是,筆者注意到“安倍經濟學”的興衰和安倍的內閣支持率有著明顯的因果關系。自去年以來,隨著日本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安倍內閣支持率也是一路高開低走,從去年3月的72%一路下滑至目前的43.5%。這表明,日本民調最為重視安倍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從以往經驗來看,如果安倍內閣想要日本經濟在今年觸底反彈,一則需要搭乘美國經濟退出戰略的便車,二則需要考慮采取下一輪的經濟刺激計劃。
制造通脹,日元貶值股市虛高
回顧一年前剛上臺時,安倍聲稱其首要目的是擺脫日本延續15年之久的通縮格局。為此,日本央行在去年4月出臺了所謂的量化寬松政策,宣布在2年內將基礎貨幣從138萬億增加到270萬億日元。根據日本央行公布的數據,2013年日本央行共增加了62萬億基礎貨幣,其中約49萬億用于購買長期國債。受此影響,去年日本各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余額增加至60余萬億日元。由于增發貨幣并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因此日本去年的消費指數也僅上漲0.7%,遠未形成通脹格局。相反,這一政策卻造成日元大幅貶值23%,為全球的貨幣競爭性貶值“火上澆油”。
根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數據來看,電費和汽油等商品零售價格的上升是造成2013年消費物價指數上升的真正原因。而這兩種商品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日元貶值導致能源進口價格上升。由此可以判斷,2013年日本微弱的物價上升也主要由輸入型通脹引起。因此,過去的一年里,“安倍經濟學”是通脹不足、貶值有余,并沒能實現其去年在G20會議上對各國的承諾。
為了實現2%的通脹目標,日本央行將今年消費物價指數的上升率定為1.3%。各方專家據此判斷,今年日本不但將繼續奉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而且還有可能加大劑量。問題是,按照去年的政策邏輯,今年日本如要實現1.3%或者1.3%以上的物價上升率目標,似乎需要更加大幅貶值日元來營造輸入型通脹。但是,以目前世界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來看,日元要繼續大幅貶值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如果要進一步推高物價的話,只能依靠增加企業員工工資收入,提高人們對通脹的預期才能實現。但是,隨著今年4月1日消費增稅的實施,日本的個人消費開始呈現萎縮態勢,如前所述,僅第二季度日本的個人消費環比就減少了5%。
因此,今年安倍要靠增加消費需求來拉動通脹的目標似乎難以實現。可以預測,在日元繼續貶值空間不大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或將繼續擴大量化寬松規模,在股市創造新一輪的“安倍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