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9日17:47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第十屆北京—東京論壇今天上午在東京召開全體會議及閉幕式。該論壇自2005年開始舉辦,是中國新聞界、學術界與日本民間組織攜手,為促進中日關系發展、加強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臺。與會人員來自中日兩國政商界、學術界、傳媒界等各界。 |
人民網9月29日電 第十屆北京—東京論壇今天上午在東京召開全體會議及閉幕式。該論壇自2005年開始舉辦,是中國新聞界、學術界與日本民間組織攜手,為促進中日關系發展、加強中日相互了解而共同搭建的中日精英交流平臺。與會人員來自中日兩國政商界、學術界、傳媒界等各界。
原日本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曾先后多次在中國工作,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被認為是“知華派”外交家之一。他坦言:“在今后十年中,難以想象中日兩國關系會突然變得平穩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最讓他感到憂心的是,“兩國民眾在相互充分認識到兩國關系重要性的前提下,卻同時不知道如何看待對方,怎樣去構筑同對方的關系”。
“中日兩國的關系非常容易立即陷入到一種情緒化的怪圈里去。”在他看來,這是因為兩國之間存在著一些“非常難以解決的,而且難以用理性去考慮的復雜因素”,另外,世界在變化,中日關系也在不斷地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種和平與安定的、能被兩國輿論所支持的合作關系,是一種非常艱難的事情。”
但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楊伯江卻認為,謀求中日關系改善,不應該、也做不到避免敏感問題,特別是歷史認識問題。“任何蒙混過關、敷衍了事,只能給未來更加劇烈的對立和摩擦埋下隱患。”楊伯江指出,妥善處理歷史問題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中都有明確記述,是中日關系在過去一段時期內保持相對良好發展狀態的基礎之一,也將繼續成為兩國關系改善和發展的基礎之一。
要緩和當前緊張的中日局勢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面對當前的僵局,不少中日代表都表示,應當首先避免兩國發生擦槍走火和軍事沖突的風險。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表示,日中兩國政府的確存在著一些懸而未決的難題,如果在外交上不能做到雙贏,至少也應該互相讓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姚云竹指出,“東北亞地區安全利益關系復雜,爭端較多,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也有很多共同面臨的問題。可以從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入手,同時,即便在主權爭端等安保領域,也是可以爭取雙贏的。東北亞區域內有多個合作框架,這些框架應當更為開放,不應以意識形態、國家制度等作為標準,應當找到更多的利益共同點,開展合作。”
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沱生的贊同。“中日應當盡快建立安保機制,處理好雙方在領土海洋權益爭端、核擴散問題、海上通道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四方面的挑戰。”張沱生指出,最近兩國恢復海洋事務高級磋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開始,“雙方恢復兩國防衛部門的海上緊急聯絡機制磋商,對于加強東海地區的危機管理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拋開政治因素,也有很多代表對中日關系的未來發展保持樂觀態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就認為,未來10年至15年,將是中日經貿發展的黃金時代,是現在進行的合作的升級版。他的理由是,雙方將從過去簡單的貨物貿易和投資發展到服務、金融更高的層面,從靠商品、靠貨物的硬件雙邊合作發展到靠技術、靠創新的軟件合作。
“中日兩國都在進行經濟改革,尤其是中方經濟改革的決心和力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日經濟的合作或者互補性,今后還會有很大的潛力。”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晉林波指出,兩國在京津地區的霧霾治理上、在食品安全和綠色農業上、在健康醫療上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看好中日經貿合作前景的并不只有中方。原日本銀行副總裁武藤敏郎表示,不僅中國正在推進的經濟結構改革能夠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拓展更多領域,中國的發展壯大還意味著可以和日本一起投資開發亞洲的基礎設施,不論是提供資金援助、建設機械,還是分享技能和經驗。
“中日是鄰國,是永遠不能改變的,這是中日關系最基本的常識性的定位。中國有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人們希望打開窗戶能看到鄰居的微笑,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得到鄰居的體貼和關愛。”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在論壇的開幕式上說,“無論兩國有多少歷史的恩怨,我們都應該以現實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彼此的分歧、對立和摩擦,不以眼前的爭執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影響全局。”(鄭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