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8日13:20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今年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77周年,我們邀請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來到人民網,講述他眼中的抗戰以及他所了解的歷史人物故事。 |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做客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 陳建軍)今年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77周年,我們邀請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來到人民網,講述他眼中的抗戰以及他所了解的歷史人物故事。
南京民間抗戰館的成立標志著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由官方走向民間
主持人:首先請吳先生介紹一下,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博物館?當時建館的初衷是什么?
吳先斌: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始建于2006年12月份,到今天已經有8年時間。但是在之前,我已經做了很多關于抗日戰爭史料的收集和整理。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同時也是個人情感需要的一種表達,我就找了一塊地,蓋了一棟房子,做了一個博物館。當時是江蘇第一家民辦的抗日戰爭博物館。
大家知道,南京是一個擁有特殊歷史的城市,在南京曾經發生過南京大屠殺,過去我們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一直都是官方機構,沒有民間力量的參與。到了2006年,我想我們來做一個博物館,來從事南京大屠殺研究,主要是不想我們民間人士在研究大屠殺史這一塊有缺位的現象出現。
這個博物館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他們說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的成立標志著對南京大屠殺的研究由官方開始走向民間。我認為這個很重要。為什么強調這個很重要呢?人民的記憶分為國家的記憶和民間的記憶,只有國家的記憶,是一種缺憾,我個人講是一種缺憾,應該也有民間的記憶。特別是南京大屠殺史,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深重災難的歷史,民間記憶更不能缺少,我們就做了這么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1937南京記憶,第二部分是不愿意做奴隸的人們。既然是研究南京大屠殺,1937南京記憶,為什么后面又加一個主題叫“不愿意做奴隸的人們”呢?2006年我發現我們過去在闡述那段痛苦的歷史的時候,過分強調了悲情,沒有強調我們在這個悲情中還有光榮的一面,還有英勇的一面,還有抗爭的一面,很少有人提。因此,在表達1937南京記憶,南京大屠殺這么一個大的宏觀主題下面,我們又做了“不愿意做奴隸的人們”這部分,主要反映南京人民在那場戰爭中,包括在南京大屠殺中,他們的英勇反抗。而反抗有多種形式,拿刀拼殺是一種反抗,怒罵、怒視敵人也是一種反抗。所以我們在看那一段歷史的時候,不能把反抗僅僅簡單理解為武力斗爭,還有精神上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