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5日08:22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中日關系現在處于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強中國”下的中日關系究竟出路何在?能否走出對立、對抗的局面?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和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國強在《人民日報》發表的關于釣魚島的文章,提到“沖繩再議”的問題,這對日本和美國都震動很大。什么叫“沖繩再議”?那就是依托《舊金山和約》形成的整個東亞秩序的重構,這比釣魚島問題涉及的問題更多。以中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為引領的地區秩序調整和重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需要經過長時期的漸進、漸變。將來,這個區域的關系和秩序會如何,取決于各種復雜因素的調和。
“強中國”下的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現在處于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強中國”下的中日關系究竟出路何在?能否走出對立、對抗的局面?
如前所述,中日關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歷史性重構,這是一個長過程。從目前來看,中日關系完全破裂、變成兩個敵對國家,發生大規模戰爭,幾無可能。打一大仗,一是日本沒有這個能力,二是中國并不準備這樣做。中國需要和平發展的環境,要維護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而日本人民的反戰深入人心,幾乎成為“國規”。有以往的教訓,有二戰后的和平主義基礎,像安倍這樣的政治家要把日本引向戰爭,看來是行不通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爭沒有勝者。崛起的大國并不必然與守成大國有一戰,更何況是一個處在美國壓制之下的日本。這樣,中日兩國之間的領土爭端、實際利益競爭,就還是可以通過政治層面去操作的。問題是,安倍走得太遠,靠言語急轉彎,難以取得中國的信任,中國要的是行動。日本政治家遲早會明白,把中國作為對手,借“中國威脅”來推動日本國內的改革,解禁集體自衛權,把日本變成為“正常國家”,不是一個好的戰略,所付出的成本太大。
中日力量對比還在變,中日關系還會進行艱難的調整。中日關系轉向良性調整至少需要三個基本條件:(1)中國綜合實力提升的趨勢可持續,堅守和平發展道路的承諾不動搖;(2)日本調整對中國的認知定位,以理性的態度面對中國的崛起和不斷增大的影響力;(3)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構建取得進展,為中日兩國關系提供更大的空間。中日雙方都需要理性、智慧和有決斷的領導人,都需要有大視野和大局意識的社會公民力量,更需要為兩國實現和解與合作創建更多有利的環境。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肩負實現“中國夢”的重大責任,取得了較長時間執政(十年)的保證,中國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具備條件,中國需要一個非敵對和開展合作大鄰居,改變中日關系反轉必戰的“規律”。反觀日本,其領導人也肩負把日本拖出經濟停滯泥潭,讓日本保持穩定發展的責任。安倍不會有這么長的執政機會,他本人,特別是后續的領導人可能會深入思考。扭轉與中國關系惡化的局面,讓日本從中國的崛起中得到好處,對日本來說是代價最小、獲利最大的選擇。(山東大學特聘人文學科一級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張蘊嶺)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人民網特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及出處為“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