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10:49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10月7日,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2名日本科學家和1名美籍日裔科學家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一同獲獎,再次引起輿論的沸點。 |
◆日本為何能頻頻拿獎?
迄今,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上升至22人,除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自然科學獎項占了絕大多數,而加入美籍的南部陽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于他們在日本國內的研究成果而獲獎的。日本為何能拿這么多諾貝爾獎?應該說,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確實有值得借鑒之處。
注重基礎研究
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說,日本科學家能獲諾貝爾獎,是由于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基礎研究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并非一朝一夕。
東京理科大學知識產權戰略副教授平塚三好說,日本大學的基礎研究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在10年、20年后可能大有用武之地的課題。
保證科研經費
森康晃說,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機構提供研究開發經費。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物等幾乎所有科技領域,并詳細列出了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資格和辦法,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經費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對于重點項目則不設上限。
傳統重視教育
二戰后,日本通過立法實現了教育均一化,偏僻鄉村都擁有和大城市同等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可以說,日本重視教育的傳統,家庭內重視讀書的氛圍,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以后投身科研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