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05日14:11
APEC假期去哪兒玩耍?這兩天,北京的小伙伴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備著出游的事兒。今年夏天,一位人民日報社的美女主編一個人帶著4歲多的兒子,去日本來了次“媽媽去哪兒”。通過這位美女主編的日本游記,或許會領悟到不一樣的旅行意義。 |
感受“從善壓力”
在日本酒店check out,不用等待清潔工檢查房間,只要房卡退回前臺就能馬上離開。因為你首先被假定為一個“誠信”的人,如果設施有所損壞,你自會主動報告。這種信任讓人溫暖。
一個朋友曾告訴我他在日本的親身經歷。當他們告訴服務生,有一個同伴打碎了一個杯子,對方的第一反應是“有沒有人受傷?”而不是“你們需要賠多少錢”。大家都知道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對立的另一面理論我不清楚,姑且叫作“從善壓力”吧,說的其實是一回事,你在成長過程中,身邊環境如何對待你,慢慢地你就會變成環境的一部分。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人在日本旅游,心態一般都是復雜的,所以我們會帶著更為敏感和挑剔的眼睛。他們公共設施設計之實用細致,他們服務態度之謙恭周到,全世界無人能出其右,我們對此往往都是服氣的,因為他們是世界獨一份,趕不上他們的,遠遠不止我們一個。
而且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原始積累多年,所以,他們的水龍頭打開就能喝,他們的食物可以放心吃,他們看見藍天白云不必驚嘆拍照,他們的地鐵、高鐵沒有安檢,走在他們的大街上,不用那么緊張自己的包被偷被搶……島國面積有限,各地發展水平基本均衡。以中國之大,歷史之積弊,各地想達到這種均衡水平,絕非一日之功。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往往也不會太抱怨,因為客觀差距比較大,一時半會追趕不上。
唯一讓我們心有不甘的問題在于,人是無形的使者,而且是力量最深遠的使者。過去的一周,我經常想,假如一個跟中日兩國都沒有什么糾葛的第三國居民,假如他既到過中國,也到過日本,他會覺得呆在哪里更安全更舒服?會更傾向于喜歡哪個國家?對我們來說,答案可能并不樂觀。日本右翼政府的言行必須譴責,國家的外交戰略必須支持,但僅就民間交流層面,我們的“人”,我們的軟環境得分,絕不是民粹主義者在網絡上高喊幾句抗日口號,絕不是不分青紅皂白抵制所謂的“日貨”,就能提高的。
而且,人心的涵養,最需要長久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