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18日11:14 來源:人民網
從戰后到現在,日本歷史學界對九一八事變的研究,以及歷史教育中關于九一八事變的敘述,往往突出強調事件是關東軍的“謀略”,而不是從日本近代對外擴張的政策出發,對事變本身進行深入思考。一些日本政客挑戰人類良知,否認日本當年的侵略罪行,對戰犯亡靈頂禮膜拜,就是利用了這一錯誤的歷史認知。 |
發動九一八事變,實現“大陸政策”第一步
1931年9月18日夜,關東軍中尉河本末守率幾名士兵裝作巡查鐵路,在大連與沈陽之間的柳條湖附近的鐵道上制造了爆炸現場,但向本部報告說是中國軍隊所為。板垣征四郎立即根據原來準備的方案,令獨立守備第二大隊進攻中國軍隊駐守的北大營,步兵第二十九聯隊攻擊沈陽城,令駐鐵嶺的獨立守備第五大隊急赴沈陽,并報告本莊繁,要求出動第二師團主力。
這時,預先準備在獨立守備隊院內的24厘米大炮開始向北大營射擊,每隔三四分鐘發射一發炮彈。日本步兵第二十九聯隊從沈陽的滿鐵附屬地向城內發起進攻。由于地方軍警只有輕武器,稍事抵抗后便散去,日軍于19日凌晨進據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和遼寧省政府機關,沈陽全城淪陷。
本莊繁率司令部人員進入沈陽城,并在城里設置師團司令部,對沈陽城進行實質性的占領,令第二師團主力及駐守各地日軍分別進攻當地中國軍隊,并占領相應城市。從19日開始,駐遼寧各地的日軍獨立守備隊分別向鄰近城池發起攻擊,當天即占領了營口、安東、鳳凰城等重鎮。駐長春的日軍第三旅團隨即開始進犯長春,9月21日晚占領吉林省城。
國民政府及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當局對關東軍的挑釁早有察覺,但開始時并不希望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一直采取退避三舍、息事寧人的態度,所以當日軍向北大營發起攻擊、占領沈陽時,沒有受到東北軍的正式抵抗。中國軍民積極反抗,才使得日軍占領東北的步伐有所放慢。但是1931年11月的江橋抗戰和1932年初的哈爾濱保衛戰后,日軍終于完成了對中國東北的全面占領,并在這一地區制造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實現了“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在發動九一八事變及占領東北全境的過程中,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兵力開始僅有主力第二師團和6支獨立守備隊,總兵力不到兩萬人,后來也不過是得到了來自朝鮮的日軍一個師團的支援。當時駐守中國東北的東北軍雖然裝備不敵日軍,但數量遠在日軍之上。日軍占領東北的速度之所以那么快,固然有東北軍戰略指揮方面的失誤,但在事變發生前,關東軍和日本軍方、日本政府進行的周密的準備,顯然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本版文章作者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