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5日09:39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今年4月28日,日本《朝日新聞》刊載一篇題為“店家張貼Japanese Only,傷害外國人”的特別報道。 |
“Japanese Only”意味什么?
筆者探訪發現,《朝日新聞》報道的事例很少且特殊,僅限于風俗(買春行業、個別酒吧和歌廳)行業。沖繩地區這少之又少的店家,對入店者加以“Japanese Only”限制,在當地也沒有引起什么非議。所謂限制,包括美軍,并非特指中國人或華人。筆者曾去過的那霸市中心的某家居酒屋也有這樣的標識,但作為外國人的筆者并未被拒。
為什么會出現“Japanese Only”?是為了在這些容易因客人喝酒而引起喧嘩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很多外國人,特別是美國兵,喝了酒后又唱又跳,興奮起來尋釁滋事、吵架以致釀成刑事案件。故店家常常無奈地表示,“我們不太懂英語也沒法勸解,所以想出這招‘不歡迎不會日語的客人’”。
筆者3年前曾在沖繩親歷一起美軍士官因醉酒滋事,招來基地憲兵、警察和日本警察介入的事件。雙方都是美軍,大打出手,不聽勸阻,導致交通堵塞,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和生意。這也讓筆者想起,很多年前,一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年輕上尉,曾對筆者提出希望搞到一張學生證,以便可以入店消費。那霸地區少數居酒屋和歌廳限制美國軍人入內,需要證件證明其留學生身份。
沖繩飲食店是日本所有縣中最多的,即使這樣,對外國人(美軍)設限的店鋪極少。還有一些風俗店因為怕出現糾紛時難以溝通而拒絕外國人,來沖繩的游客只要有會日語的當地人陪同,通常進店沒問題。拒絕的一般多屬店主個人行為,并且并非“近來”的事。所以,筆者向很多當地居民詢問時,他們感到驚訝,表示聽都沒聽過此類“排外”事件。
一般來說,受到質疑后,店家均表示“真沒想到會有歧視”。其后大都有所改善,除去原標識,改為“Japanese Language Only”,并代之以價格明細和店內規矩的英語翻譯。當事老板也表示,“只要肯溝通,總有辦法解決,造成非議和國籍沒有關聯”。神戶一家貼過“Japanese Only”標識的老板說,“有好心人勸我說,這樣做不好,我就不再貼了”。
但就是這些個別店鋪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特質的某些側面。日本人很怕自己寧靜而有序的生活環境因外國人的喧嘩而被打破,為了回避尷尬和難堪,有的店主做出了前述反應。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各地并沒有普遍出現這一狀況,而且《朝日新聞》也提到,爭議事例中有的經過店主的努力而消解了。據日本法務省2013年統計,長期生活在日本的外國人約有 208萬人。他們在日本生活,適應日本文化,難免磕磕碰碰。《朝日新聞》提到的情況,作為偶然現象是存在的,但沒有影響絕大多數外國人在日本的生活。